电影十月围城影评(一):
看完十月围城,一直回荡在脑海中的就是这句话。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每个人的命运都和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区爹爹所说,成王败寇,成了,寇也是王,不成,王就是寇。
先驱者如李重光、秦少白,以及无数为革命牺牲的同志。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为了心中的一个并不清晰的理想,一波接替一波地往枪眼子上撞,顶住酷刑,毁家纾难,换取保住孙先生的性命,换取革命的果实。现实总是残酷的,不知道他们如能预知他们拼尽性命所保住的革命胜利仅仅三个月不到就被袁世凯窃取,几十年后虽然外国人被赶出了中国,但是仍有阶级压迫,仍有不平等,人民并没有过上他们所憧憬的好日子,他们还会不会觉得当初的牺牲是值得的。
殉道者铁山。正如他的名字,刚猛如铁,坚毅如山。他是晚清的武状元,铁骨铮铮的汉子,绝对的清官,也曾出洋见识过西方的民主自由,但是最终却坚定地选择为满清朝廷做事。一开始讨厌他抓着李家不放,讨厌他的狡诈和诡计多端,但越看到后面越理解他,他的种种杀人如麻,只不过是各为其主的无奈,他用的那些诡计,革命者有过之而无不及。所谓正邪之分,不过是立场不同罢了。褪去将军的外衣,铁山也是一个风度翩翩的男子,疼爱孩子的爸爸。不知道铁山见多了满清官场的腐败和官员的贪婪是否心底也有一丝怀疑,为何要保住这样的王朝?不知铁山看到革命者在法场英勇就义时也是否会产生一丝敬意,不管怎样,他选择了效忠朝廷,最后的结局只能可悲可叹。
自保者区爹爹、总督大人。他们像处于混乱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眼中只有自己的小日子,小心经营,期待即使在混乱的大潮中也能安居一隅。区爹爹是个贪官,但并无大志,最大的心愿不过是致仕之后和女儿女婿一起在纽约的曼哈顿喝咖啡。可是时代并不容许他这样做,历史的浪潮把他卷进是非的中心。他是个明白人,为了自保,只能散尽家财,只能装疯卖傻,意识到为了保命就不能置身世外,才能拼得一线生机。
骑墙派李重甲。李重甲是个小人,但也是个有本事的人,是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两面三刀,玲珑八面,每一方势力都在利用他,他也在利用每一方势力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地位。如果事情不败露,他应该是年纪轻轻就能当上国民党的第三把好手了。卧底、反卧底、双重卧底,革命者中有多少这样的人?这样一群人算计着别人,也被更精明的人算计,人与人之间全是信任危机,上梁不正下梁歪,想当今中国社会的很多病根大概都源自于此吧。
主人公阿四。阿四并不属于以上的任何阵营,他是一个小人物,像我们一样,深陷历史围城,被莫名其妙地卷入,又被狠狠地摔出。但是我很佩服阿四,他在变化中不断成长,从最初为了五百大洋,到后来为了报答李爹爹,再到为了民族大义,他的价值观随着所见识到的世界在同步扩展,但同时他从未迷失自我,高官厚禄名利地位,他从心底清楚这些只是李重光这个身份带给他的,他仍然是那个善良正直的小阿四。
在如今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中,你会选择做哪一种人?
电影十月围城影评(二):
《南方周末》采访陈德森的时候他曾经说到过,本来预想过最绝的结局,是让孙中山直到离开香港都不知道这一个小时有多少人为他而死。“知道革命是什么的人,不知道有那么多人牺牲,这个可能就是最不‘主旋律’的了。”
其实我们都明白,这才是最可能真实的结局。
一直断断续续读的“那本书”,也并非完美或客观,但她一直在努力提供另一种视角,与《十月围城》一样,小人物被推上了历史的前台,其实并不一定因为信仰,也完全可以因为其他的种种缱绻的情感——家仇,亲恩,友情,爱恋,自尊,甚至不那么“先进”的护主之心。对他们来说,成全了谁的平安谁的信仰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成全了自己,所以他们不在乎会不会被写进历史,说白了,他们也根本不在乎什么孙先生是不是知道他们,因为他们根本不是为他而死。
有勇气将这样的人与那些抱持坚定信仰的人放在同等高度上,不得不说是一种成功。
把历史浓缩在短短的一小时中,让这些人像接力一样跑完全程。或者说,这些人像是理想的分身,从杨教授到沈重阳,每个人都死不瞑目,只有重光,满脸血污躺在父亲怀里的时候,眼睛闭的安详,不知可有看到中国的明天?
之前看到有嘲笑信仰如同新时代的春药,只要一点就足够使文艺青年前仆后继血脉喷张,作者问,可是你有没有真正思考过你的信仰?今天我唯一的大泪点在于,重光对阿四说,你说你每天晚上闭上眼睛,就是阿纯,而我,每天晚上闭上眼睛,就是中国的明天。——太幸福了不是么?他们闭上眼睛,都能有清晰看到的让自己觉得幸福觉得光明觉得生活不是一团乱麻的熹微光亮,不管这光亮是女人是兄弟是雪耻是报仇还是别的什么,他们肯为这点光亮付出一切,我们何曾有过这种孤注一掷的豪迈?
是以我们哪怕没有信仰,也能在电影中为这样的话热血沸腾。不过话又说回来,谁说信仰就非得是主义?重光那一句“整个中国都卷进来了,我还能不卷进来吗?!”微言大义,说到底,所谓信仰,无非家国,而家国,就是人心所在。所以说,或许这样的时代也不差,我宁愿相信高手隐于红尘中,一旦大难当头,蜘蛛侠蝙蝠侠X战警都各自有变身。
再演员吧。
王学圻演的太好了,整个人都绷得紧紧的,眼神跟极细微的肢体语言是一切感情的出口,叹一口气看向人一个眼神都是***的千回百转。说起来他最让人心酸,不仅因为他牺牲了唯一的儿子,更是因为他替陈少白背负了所有秘密,他无法体会到一丝一毫过程前的激昂,也不会有一点一滴成功后的畅快,他知道是自己骗的所有人去做诱饵白白送死,可他无能为力,不是他也会是别人,在这一小时里,所有人的命运都已写就,他只能颤巍巍的在后面追着跑,他看到重光坐进黄包车的那一跤让人心都碎开,你觉得他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戏,可是丝毫没有做作。李玉堂就是他,他就是李玉堂,这绝对是最高境界。
甄子丹贡献了他有史以来最好的文戏演出,打戏就更不用赘述。他在潮湿的夜晚追着小女儿的黄包车,慢慢在旁边跑,连手都不敢伸上去碰一碰那个小天使的脸蛋。小姑娘黑漆漆的眼珠滴溜溜转,浑然不知的笑起来,那个瞬间甄子丹的表情无法言说,痛苦欣悦惊诧疼爱追悔,什么都有。从头到尾他都是个小人物,还是个正邪难辨的复杂的小人物,而这个演惯了大侠的家伙还偏生就演好了这个小人物,自始至终他都算不得多豪迈,哪怕最后被打得像猪头一样满脸血污推着李玉堂说走啊走啊的时候也丝毫没有义薄云天的悲壮感。他就是个普通人,滥赌贪财,猥琐平庸,可是普通人拿生命成全身为父亲的尊严,一样煽惑人心。
小谢童鞋很迷人,迷人在一片赤诚。每次他看向阿纯的时候眼睛里都是痴迷的光芒,微扬着头,仿佛看到女神看到未来看到梦想看到一切崇高美好,哪怕阿纯笃笃一跛一跛的走过来,他的眼神都没有丝毫动摇。所以即便从最开始所有人都知道他永不可能与阿纯厮守,但当他在拍照时在海边时笑的毫无牵念的傻样子一出现,我们还是本能的想替他祈祷,希望“明天”永不到来。
李宇春同学。(请我看电影的是个玉米姑娘,所以我一直很努力不让自己笑喷。好吧虽然最后我还是忍不住捶天捶地了但是我真的是努力过……姑娘我对不起你T.T)我今天一直在想为什么她一出现就让我出戏,最后终于明白了。大概是她之前扮过花旦受了影响,演戏中一举一动都有京剧亮相之感,跟任达华先生一拉一扯的过程里我总不自觉想到京剧里两把花枪打来打去,外加投向她爹和杀父仇人还有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都没变化的仇恨眼神以及打不打架都咬牙切齿的台词……咳我不厚道了。要说也是第一次,打戏已经很不错了,想来她这几场打戏也该是吃了点苦头的,新人以鼓励为主,鼓励鼓励~~~~~~
可能之前太多人给了我太高的期望值,这部片子并没有如我预料的那么精致深刻,带去的一包纸巾也基本没有派上用场,更别说还有些不可忽略的bug。比如把革命简化到等同于保卫孙中山,颇有古怪之感。但是如开头所说,我喜欢它所呈现的某种“不和谐”,还有它虽不透彻但一直努力表现的乱世情怀。为小人物立言,总是对假大空的无声回击吧?虽则历史总有偏颇与主观,但总算有更多的方向可以让我们去了解,我们何以在此,我们何以为我。这便是价值所在。
所以李玉堂问刘郁白,为一个女人,你值得吗?刘郁白轻轻一笑回他,为明天,你值得吗?
一时皆无语,而身边暮霭沉沉。你知道没有值得不值得,只有做与不做,哪怕走的是弯路,也要去做,因为我们终将迎来明天,而不管怎样,一把搏命,有希望就有不同。
这希望,便是唯一的力量。
电影十月围城影评(三):
其实我们总是需要神话的,只不过我们常常忽略这个事实,特别是在我们自以为推倒一个旧神话的时候,其实无形中就已经塑造了新神话。所以,在我看来,《十月围城》也是一部神话片——当国家消亡的神话被民族国家的神话所取代时,《十月围城》的骨子里无非是又一部《建国大业》,只不过后者囿于具体指向而主要局限在海峡一隅传播,《十月围城》则把落脚点放在了两岸都能接受的“中华民族最大公约数”那里,明后年就是民国建国百周年纪念,想必《十月围城》剑指金马奖,已是司马昭之心。
救亡压倒启蒙,饱受蹂躏的中国人总免不了有救世主情结——普罗大众渴望有救星带领他们,精英们便时不时的以救世主自居(按照雷蒙•阿隆的说法,这种心理不过是“知识分子的鸦片”罢了)。于是乎,《十月围城》在一个波诡云谲的时代背景里,打造了一出关于救世主的神话。不过陈德森很聪明,他并没有简单的树立一个高、大、全的神主牌位,而是着力打造了从财主到乞丐,从大亨到流氓的牺牲群像,用断片切面的手法较为全面的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香港风貌。所以,整部《十月围城》看下来,便是一出仁人志士舍生取义“让领导先走”的神话催泪弹。
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覆巢之下,谁能独善其身?正如李重光与陈少白争论时所说:“整个中国都卷进来了,我能不被卷进来么?”有时候,牺牲是迫不得已的,烈士们也没有教科书上面说得那么光鲜。赌徒舍身护中山,只是因为突然有了作父亲的责任;马戏演员舍身护中山,那是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乞丐公子舍身护中山,不过是将早已苟延多时的生命来个灿烂的了断;人力车夫舍身护中山——这可能是最令人唏嘘的一段——他只是觉得老板是个好人,而且给他说了媳妇,不能让心肠好的老板遭难——可怜到最后一刻,车夫根本不知道他保护的人是谁。中国人本性善良,甚至有点懦弱,但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不是不想偷生,而是想偷生亦不可能的问题了。莱克星顿的纪念碑上写着:“在敌人没有开枪以前,不要先开枪;但是,如果敌人硬要把战争强加在我们头上,那么,就让战争从这儿开始吧!”这句话放在《十月围城》里,倒是对一干保镖们颇为准确的心态描摹。
《十月围城》里人物虽多,但互有勾连,彰显出华语电影中难得的编剧功力。而且人物设置也很对版,春哥(不含贬义)和巴特尔明显演技欠缺,所以给他们安排了度身定制的角色,所以扎在一干大明星里,倒也不丢份。而且片中武戏虽多,但陈德森还是清醒的将串联全片的重任压在了王学圻和梁家辉两个老戏骨身上,所以剧情走向、节奏俱佳,该煽情的煽情,该插科打诨的插科打诨,绝无突兀之感。而且,在善恶分明的叙事模式下,《十月围城》还是尽可能的将人物立体化了——英雄的卑微出身早已是欲扬先抑的坊间惯用手法,片中对反派人物的心路交待,才更加耐人寻味:胡军扮演的清廷刺客阎孝国,曾在陈少白处受教西学,虽做了朝廷鹰犬,但绝不是外界想象那样食古不化的封建冥顽。阎孝国在与陈少白对峙时直斥对方是书生意气,一心想依靠洋人帮助来振兴中华,实在是书生误国;而且,阎孝国在临死前还不忘对老师说一句“学生已报国恩”,委实令人扼腕——护中山者是为了民族国家,刺中山者居然也是为了民族国家——当然,是他们各自心目中的民族国家。
影片的细节设置也蕴涵匠心,巴特尔扮演的少林和尚叫“王复明”,这“反清”之义看过《鹿鼎记》的地球人都知道;同理,大反派名为“阎孝国”,个中深意,正如前文所述。此外,早前就听闻《十月围城》里打满五十分钟,两个多小时的影片看完,始觉不虚。而且陈德森难得的把文戏、武戏紧密结合在了一起,最后场面火爆,情感郁积也充沛,看下来一气呵成,绝不拖沓。
中国人不信神,但中国人对政治、历史又有着天生的浪漫主义情结。所以,把政治历史(以及其中的暴力)浪漫化的《十月围城》颇对中国观众的胃口。不过有时候狗血也过了量,譬如乞丐公子刘,一出镜就笑了场——胡军的秃眉毛和谢霆锋的吊眼角加起来还没有黎叔的一头离子烫扎眼,最后黎叔洗了三温暖、拉了直发,陈德森又弄了个电风扇使劲吹,再加上随风而来随风而去的嘉欣姐——看到这里,笔者已经无话可说。
当然,总的来讲,人物前史的设计,《十月围城》堪称教科书。如此千头万绪,最终汇于一脉,乱中取栗,这才有技术含量。跟嘉欣姐一样,周韵和范冰冰都是花瓶,但难得的有戏——周韵腿有残疾,且刚与谢霆锋扮演的车夫定亲;范冰冰身为王学圻扮演的李玉堂侍妾,却与甄子丹扮演的赌徒英雄有一段孽缘。可见《十月围城》的编剧,在每一根线索上都是下足了功夫的。即使是几分钟戏份的吕中,一句“我代表我儿谢谢你”也让孙中山母亲的悲怆尽显大银幕。而剧组给张涵宇的化妆功夫也了得,猛一看还真像马少骅,而最后那双中山泪眼,则给这场内牛满面的大戏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点。
不过我个人印象最深的,还是片中山先生的那句台词:“革命就是为了四万万同胞人人有恒业”。什么是“恒业”?拿今天的标准衡量,主要就是指房地产。
此外,印象真切的还有客串的张学友,歌神一出场就被人爆了头,当时,他正在给人讲解什么是“民主”。
我已经看见,一出杯具正上演。
剧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