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2022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精选4篇)

收看2022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精选4篇)
时间:2023-10-18 08:37

  收看202x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一):

  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有的是安全行车百万公里无事故的记录。没有振聋发聩的豪言壮语,有的是二十四年如一日的真诚奉献。当年,18岁的邢云堂怀揣着开火车的梦想,考入沈阳铁路机械学校内燃机车乘务专业。4年后,他被分配到哈尔滨机务段,如愿成为一名火车司机。从驾驶东风系列内燃机车到韶山型电力机车,邢云堂一直是业务尖子。在从事司机工作二十四的职业生涯中,他把青春和汗水都抛酒在的驾驶员室内!没见过他说什么,要什么,开车技术过硬,而且责任心特别强。强将手下无弱兵,邢云堂的徒弟中有7人获得全路技术能手称号。

  2018年,邢云堂的徒弟牟洪亮在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得了动车组司机第一名的好成绩。随着哈大高铁的成功运营,黑龙江省昂首跨入高铁时代,2015年、2018年,哈齐、哈牡高铁相继开通。2018年9月30日,时速200公里的哈佳铁路也投入运营。邢云堂一次次地主动参与到联调联试工作中。哈牡高铁全线隧道多,他因地制宜制定隧道行车办法,建议增加隧道行车、接触网结冰等应急演练项目,科学制作风险提示,消除雪天隧道内行车安全隐患。

  几十年如一日,对工作孜孜以求,舍小家、顾大家,夙夜在公,废寝忘食,从不叫苦叫累,向邢云堂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勤勉敬业、忘我工作,始终保持无私奉献、实干拼闯的工作激情。对岗位的热爱,对心中责任的坚守,这样一位严于律己,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优秀驾驶员。支撑他内心世界的是一个老驾驶员的理想、信念、精力。二十四年来,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赢得了广大旅客的依赖和喜爱。但他并不以此作为炫耀的资本,他依旧平凡而忙碌,车开到哪里,服务就做到哪里,用真诚和爱心树立了铁路行业文明服务的新形象!邢云堂同志是新时期铁路人的楷模和先锋,用生命践行“铁路梦”的一个最美音符。各岗位上都需要这样有梦有坚持的奋斗者。因为有梦,才有了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华丽转身;因为有梦,才有了“交通强国”的音律铿锵;因为有梦,才有了“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一个个铁路梦,汇聚成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一种自主创新的能力,一种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让铁路发展的未来充满希望和力量。以梦为马,成就榜样人生。每一个为梦想奋斗的人,都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每一个为梦想起舞的人,都能在新时代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书写下更精彩的未来。

  收看202x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二):

  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

  这名在青藏铁路坚守了12年的工务人

  驻扎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雪域高原

  他就是新时代铁路榜样,他是

  他扎根雪域高原,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地处世界第三极的生命禁区核心地带,这里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5%,年平均气温为零下5摄氏度,极端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

  “风吹石头跑,十里不同天;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就是对雪域天路之巅唐古拉地区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刚来到唐古拉时的于本蕃和工友们住在临时活动板房,日常喝水吃菜都要靠汽车从格尔木送来,上个厕所还得提防棕熊、野狼等“高原伙伴儿”的“恶作剧”。

  尽管如此,于本蕃依然为能在世界铁路最高处工作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12年里,他经历过无数次极端恶劣天气的挑战。印象最深刻的,是在2014年初的一个深夜,唐古拉地区突降暴雪,个别地段积雪上道,掩埋线路。

  于本蕃接到命令后,迅速出动。在快速攀爬路堤边坡时,他突然感到一双“大手”紧紧掩住他的口鼻,在剧烈的心跳声中,于本蕃晕倒了。

  “于主任晕倒了!”身后的工友迅速赶来,将栽入雪地的于本蕃扶起。于本蕃双眼迷离、嘴唇乌黑发紫,用微微颤抖的声音说:“我没事,不要管我。快上线路看看雪情,千万别影响行车。”

  精检细修确保线路质量,

  在日常线路巡查中,

  2015年3月,于本蕃带领维护施工队伍冒雪前往青藏铁路布强格至唐古拉站区间巡查,在1386公里450米处发现路基不平。

  险情就是命令。

  时任车间技术员的他一边向调度报告,一边做好两端防护,调集所有机具、人员实施抢修。

  经过近5个小时的路基夯实,线路顺利开通。职工们看着于本蕃冻得黑紫红肿的脸,纷纷劝他多休息一会儿或派其他职工去盯控,可他坚定地说:“我是党员,又是车间干部,多干点是应该的。”

  有研究表明,人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相当于在平原负重20公斤,而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基本不适合人类居住。然而,在这条横亘在生命禁区的“天路”上,于本蕃却坚守了12年。

  每年车间管辖的线路大修及捣固机集中上线作业期间,于本蕃每天都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线路出现问题需要紧急抢修时,他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现场,直至处理完所有问题。

  把脉冻土难题、

  检查时,他强忍着钢轨晴天的灼烫和雪天的冰凉,每隔50米就俯下身子目测检查,平均每个工作日徒步检查近10公里高海拔冻土区段,12年走行距离达2.16万公里。

  “高海拔,必须做到零误差。虽然工作累些、标准高些,但只有确保了安全,我和同事们的心里才踏实,晚上才能睡个好觉。”

  于本蕃朴实的话语中体现的是对青藏铁路安全畅通的责任。

  12年间,于本蕃先后完成高海拔地区线路“小坑”整修、减少冻土路基线路拨道回弹量、进一步提高软轴捣固机的捣固质量等多项QC成果;提炼出看、测、析、敲、听、验的“六标”检修工作法;坚持科学养修,定期检查病害突出区段路基变化情况,对比、分析气温变化及线路动静态规律性变化数据;组织职工加强线路精细化养护维修,开展线路病害攻坚整治活动。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多年来,于本蕃与职工们同学习、同进步,并积极开展传帮带,使本车间整体工作效率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他所在车间的职工人人都能熟练检查线路设备,并且掌握所有检养修机械操作技能,具备单独负责处理线路病害的能力。

  “条件虽苦不言苦,格拉线上写忠诚”是于本蕃的座右铭。

  12年的坚守,12年的奉献,雪域高原砥砺着于本蕃的青春奋斗,也见证着于本蕃的青春梦想。由于工作成绩优异,于本蕃先后获得铁路青年五四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踏上新的征程,

  “海拔高追求更高、风暴强意志更强”。

  在天路之巅,

  收看202x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三):

  他们是广大铁路人的代表;他们默默坚守一线,在奋斗中书写“最美”。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铁路干部职工努力在建设交通强国中当好先行,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22年“最美铁路人”的先进事迹。

  刻苦钻研,做新时代的“工匠”

  火车驾龄足足26年。从时速80公里的货车到时速300公里的高铁动车组,他驾驶过的车型不下10种。对标停车“一把闸”,误差不超过20厘米。26年来,他驾驶列车安全走行400余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100多圈。

  他叫邢云堂,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三棵树机务段动车组司机。

  哈大高铁沿线冬季最低气温达零下35摄氏度,夏季最高气温达38摄氏度,动车组能否在冬夏温差70摄氏度下安全运行,这是世界级的课题。动车组会车时,路基的积雪被车头气流卷起,附着在钢轨上,极易造成车轮空转、牵引力丢失等问题。在没有成形借鉴的情况下,邢云堂不断钻研,勇于探索,采取“回手柄”减少50%牵引力和“比例制动”方式控车,解决了这一驾驶难题。

  “95后”女孩刘晓燕也是一名勤奋钻研的“职场工匠”。她是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兰州西车辆段的一名轮轴装修工。

  工作中的刘晓燕很拼。一套铁路货车轴承重达30多公斤,有14个关键部位的尺寸限度需要精确测量,即使比头发丝还细的裂纹也不能放过。为确保精准检测,刘晓燕从源头学起,学习车辆构造、原理、检修,掌握故障发生规律;学规章规程、学工艺流程,苦练检测本领。为了彻底学懂弄通,她把滚子、保持架、密封座等十几个轴承零件的70多个检修限度全部熟记,对轴承检修工作中存在的难点问题、不明白的测量细节、不清楚的选配环节逐一记录下来,虚心向师傅请教……

  雏燕展翅,不负芳华。2018年10月份,在铁路车辆专业货车检修岗位职业技能竞赛中,她被授予全路技术能手称号。

  扎根基层,用坚守传递实干精神

  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当“线路医生”,是什么样的感受?

  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副主任于本蕃有着切身体会。自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运营以来,于本蕃就在高寒缺氧的恶劣自然环境下,坚持在平均海拔4800米的唐古拉和玉珠峰等地区养护线路,一丝不苟地呵护着高原“天路”的每一寸钢轨。

  2015年3月,于本蕃带领维护施工队伍冒雪前往青藏铁路布强格至唐古拉站区间巡查,发现一段路基出现塌陷。险情就是命令,他立刻组织实施抢修。经过近5个小时的路基夯实,线路顺利开通。为保证列车安全通过,体力已严重透支的于本蕃毅然决定留守现场,严密监视整治路段状态,脸冻得又红又肿。他说:“我是党员,又是车间干部,多干点是应该的。”

  阿西阿呷也是一位坚守基层的铁路人。她是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5633/5634次“小慢车”列车长。这列“小慢车”途经的彝族聚居地,是国家级贫困县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车上90%为彝族旅客。

  遇到彝族老乡运送土特产,阿西阿呷特意拍照发微信朋友圈,帮助老乡拓展销路,“这些土特产特别受同事和朋友的欢迎。常常老乡们还没下车,特产就在朋友圈订购一空。”阿西阿呷说。

  20多个冬去春来,在这列穿越大凉山腹地的“小慢车”上,阿西阿呷与彝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说,能够终生为他们服务,是她最大的心愿。

  矢志不渝,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出彩

  孟照林是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青岛西车务段董家口南站副站长。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为满足多地企业复工复产需求,他每天在线上组织港口、铁路物流园、货主开货源计划合编会,精准掌握客户运输需求和港口货源到达动态,为重点企业提供“船舶优先停靠、货物优先装车、列车优先发车”的快速物流服务。

  “董家口南站是铁路运输新的增长点,我会不断创新创效,担当作为,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目标贡献力量。”望着眼前繁忙的码头,孟照林说。

  亚库甫·阿沙木都是中国铁路乌鲁木齐局集团有限公司驻和田县扶贫干部,先后任达奎村和吉格代艾日克村驻村第一书记。

  达奎村有500多户两千多口人,核桃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摸准了精准扶贫的这个脉,亚库甫·阿沙木都邀请农业专家到村里讲授农业种植、林果业病虫害防治知识,还组织修建了3条重要防渗引水干渠,解决了185户贫困户1000亩核桃的节水灌溉问题,为全村耕地实现水利灌溉网络化奠定了基础。

  矢志为民,奋斗不息。千余个日夜的浓情躬耕,让这个铁路人变身的“庄稼汉”更加坚定地投身于精准扶贫事业。“我还想留在这里为大家做更多的事,用我的实际行动为村民服务。”亚库甫·阿沙木都说。

  收看202x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观后感(四):

  “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四季穿棉袄”,这是对雪域天路之巅唐古拉地区恶劣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

  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试运营之初,24岁的于本蕃来到世界第三极的生命禁区唐古拉工作。平均海拔5000米,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5%,年平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极端气温零下40摄氏度左右,作为第一批被派遣到格尔务段望昆线路的员工,恶劣的自然条件,让很多职工、劳务工因忍受不了高寒缺氧的苦楚,千方百计调换工作岗位,于本蕃却留了下来:“单位派我来,是对我的信任,我就要立足本职干好工作。青藏铁路需要我,我就一定会发挥实际作用,全力确保这条雪域高原铁路安全畅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7年4月19日19时55分,调度员通知,唐古拉至沱沱河间K1237+600处积雪厚度达30mm—40mm,个别地段发现积雪上道;22时40分,开心岭站因积雪冰冻1#道岔正反位无表示、2#道岔定位无表示、3#道岔不转换。

  一接到调度下达的整治命令,身为车间副主任的于本蕃,立即带领唐古拉车间全体干部职工迅速装备好除雪工具,在黑夜里深一脚浅一脚地踏着没膝深的积雪赶赴现场。“当时满脑子都是赶紧到线路上看看雪情,是否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走得比较急,快到的时候就晕倒了。”于本蕃回忆道。

  同事借着应急灯光看到于本蕃突然倒地,急忙上前托起他,大声呼喊名字让他恢复意识。嘴唇乌黑的他闭着双眼,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还不忘嘱咐旁边的人让他们先去现场,稍事休息后自己立刻投入到清雪工作当中。

  在唐古拉的10年里,于本蕃带领着党员突击队,冲在除雪队伍最前列,无数次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解除雪患恢复通车的任务。

  面对工作上的艰难险阻,环境条件的恶劣变化,于本蕃从无畏惧,勇挑重担。

  “不管在哪里工作,首先要把它干好,在唐古拉的时间里,虽然条件艰苦一点,但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自己不断成长。”于本蕃告诉记者,每年线路大修及捣固机集中上线作业期间,他们每天工作时间都在十小时以上,在线路区间作业时常常吃不上饭,喝不上水,在一天要经历四季高寒缺氧的环境中检查、养护线路,从不抱怨,从不喊累。

  “平时干出来,关键时候站出来,危急时刻豁出来。”众所周知,青藏铁路线路设备最突出的两大难题是高海拔和冻土路基。作为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的工区,于本蕃从踏上唐古拉的那一天开始,凭着永不止步的学习,不断激发创新灵感。

  在线路养护方面,他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实践,坚持围绕保持冻土路基线路稳定和高海拔设备安全畅通两大主题开展各项生产整修,他带领班组全体职工从安全思想制度化入手,把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理念根植于职工心中。同时,结合高海拔工务设备特点、冻土路基整修及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的实际,于本蕃所在的车间成立了专项技术攻关小组,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先后攻克了《高海拔地区线路“小坑”整修》、《如何减少冻土路基线路拨道回弹量》、《如何进一步提高软轴捣固机的捣鼓质量》等技术难题。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区段通车10余年来,于本蕃凭着勤奋好学、拼搏进取、岗位争先的精神,始终坚守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环境中,以过硬的业务知识和娴熟的作业技能,浴风雪,战严寒,抗缺氧,挑战生命极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雪域高原“生命禁区”铸就了新时代高原铁路职工新形象。

Copyright © 2008 www.zwgoo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好作文网 版权所有 陕ICP备17000724号-7

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冒犯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三个工作时内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