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心得(一):
近日,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中国制度面对面》出版发行了。作为“理论面对面”系列丛书的一名忠实读者,以及长期跟踪和研究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校教师,我对该书第11章《家在青山绿水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如何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特别感兴趣。这一章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科学内涵、实践要求等各方面的全面透彻解读,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蕴含的科学方法论的系统阐释,令人印象深刻,读后深受启发。
理念与制度相成。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系统工程,既需要以先进科学的理念为指引,又需要以健全完善的制度作保障,两者相辅相成。没有好的理念,制度的成效很难保证;没有好的制度,理念就会驰于空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念,比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思想指引。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设计和部署。对此,《中国制度面对面》作了深入全面的阐述。它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念为指引,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各方面内容进行了通俗易懂的解读,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呈现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从这本书可以看出,既提出科学理念,又以此进行系统的制度建设,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治标与治本兼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环境代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欠账太多了,如果不从现在起就把这项工作紧紧抓起来,将来会付出更大的代价。”生态环境问题,不是简单的治理问题,而是与发展阶段、经济结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密切相关。这就决定了解决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要治标和治本双管齐下,用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用治本巩固治标成果。拿环境保护来说,就是要治理环境污染的存量,遏制破坏环境的增量,全过程发力、全链条治理,形成标本兼治的合力。《中国制度面对面》从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如何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作出了系统论述,这是治标和治本兼顾、短期工作和长远谋划结合的生动体现。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又一个科学方法论,就是娴熟运用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既解决生态环境建设的表象问题,又从根本上杜绝问题产生的源头和。
保护与修复并举。保护和修复犹如硬币的两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两轮”和“双翼”,必须两手齐抓、协同推进。首先要保护,不能边保护边破坏。其次是修复,不能边修复边伤害。同时,生态是一个大系统,保护和修复不能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是要整体性保护、系统性修复。《中国制度面对面》从山水林田湖草这个生命共同体出发,既强调加大力度进行整体性保护,又强调下足气力进行系统性修复,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比如,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一直以来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对黄河的治理就要实行保护和修复共同发力的思路和政策,统筹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修复,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两点论、全面的观点,以整体性保护带动系统性修复,以系统性修复促进整体性保护。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心得(二):
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法律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治国方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经过长期努力,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社会政治生活各个领域和立法、司法、执政、行政各个环节均实现了有法可依,人权状况不断改善,人民民主制度有了可靠的法律保障。十八大进一步要求,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我们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党的十八大重申,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这是党的十八大对基本经济制度的郑重宣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全面推进,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日臻完善,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从而使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完善,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
更为重要的是,制度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根本保障的自信。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四重考验和“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四重危险叠加在一起的严峻性,充分认识到“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始终自觉地坚持巩固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坚持创新具体体制和运行机制,坚持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领域的程序化、规范化与制度化,注重将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始终。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心得(三):
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撰写的20__年通俗理论读物《中国制度面对面》,是深化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的“及时雨”,是理论接地气真知入人心的理论书籍。
该书观点权威准确,语言通俗易懂,文风清晰简洁,充满了凝聚社会共识,提升理论自信的智慧,彰显了新时代理论的无穷魅力。党的十九大是在关键时期召开的历史性盛会,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既是一份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的政治宣言,也饱含着人民至上的执政情怀;既是一份高屋建瓴、视野开阔的行动指南,也作出了豪情满怀、催人奋进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其蕴含的重大思想、重大判断、重大战略和重大任务,吸引人们要学懂弄通、贯彻落实。
该书集中回答干部群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过程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反映了人们渴望了解认识新时代理论问题的强烈需求。如何理解党的十九大的鲜明主题?如何认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如何看待党的x以来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如何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都是广大干部群众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过程中迫切需要学懂弄通的热点难点问题。对此,《中国制度面对面》围绕精心梳理选择的13个“如何”,都给出了明确答案。这13个“如何”,既对党的十九大精神最核心最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解读和阐释,也对老百姓最关注最关切的实践问题进行了解答和回应,因而特别“解渴”。
该书充分说明,打通理论宣传“最后一公里”的要诀就是“接地气”。从这本书中,读出了个人与国家的命运相连,读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感和使命感。这本书通篇没有就理论言理论,而是从实践讲起,用身边的事例、现实的状况和权威的统计数据娓娓道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拉近了理论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新时代理论之光洒入人们的心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永无止境。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聚焦新时代,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探求真知呈现灼见,就一定会让广大干部群众产生思想共鸣,在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引下,进一步鼓足干劲奋勇前行。
《中国制度面对面》读后感心得最新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