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范文(一):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沿着正确方向把这盘大棋走好,必须规划先行,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具体部署。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优势,顺势而为,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重农固本,安民之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久前,《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印发,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阶段性谋划和安排。这对有序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背景
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粮食以及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达到新水平,农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养老、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城乡收入相对差距缩小,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同时,新型城镇化快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好于预期,城乡融合的发展态势向好。所有这些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但是,还必须看到,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乡村。从城乡关系看,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突破。在现有体制下,城乡要素流动不畅,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比较受限;农村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依然较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需要改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优,农民养老、看病等方面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从工农关系上看,农业现代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还不高,农业与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下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挑战。从社会结构转型和治理看,农村“空心化”、老龄化现象严重,乡村基层治理体系还不完善、不健全,等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就是要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针对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集聚共识和力量,明确目标,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实现全面提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
乡村兴则农业稳。乡村振兴是篇大,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我们要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长期性、艰巨性,保持历史耐心,准确聚焦阶段任务,科学把握节奏力度,抓准、抓好战略重点。
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是重点。产业兴,百业兴。只有产业兴旺,农村生产力得到充分发展,乡村各项事业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产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但产业依然是乡村振兴的弱项,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不高。推进乡村产业兴旺,关键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一方面,要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要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既要“夯基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也要“促转型”,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提高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还要“强支撑”,强化科技和政策支撑作用,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另一方面,要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要以制度、技术和创新为动力,发掘新功能新价值,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打造新载体新模式。此外,还要优化农村创新创业环境,充分激发农村创新创业活力。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近年来,我国乡村绿色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但乡村环境和生态问题仍很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以绿色发展引领美丽乡村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系统”绿色健康发展。推进生产系统绿色发展,重点要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生活系统绿色化,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完善农村环境设施,确保整治持久有效。推进生态系统绿色稳定,既要加强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完善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制度,守护好青山绿水,也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发挥自然资源多重效益。
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是保障。优秀的乡村文化能提振农民精气神,增强农民凝聚力,孕育良好的社会风尚。繁荣发展乡村文化,重点要抓好思想引领、文化传承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思想引领,要突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广大农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倡导诚信道德规范。加强文化传承,要坚持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并举,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盘活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
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是基础。夯实基层基础,是固本之策。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全乡村治理体系,首先,要抓住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健全组织体系,提升组织功能,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对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其次,要创新乡村治理模式,注重现代治理方式与传统治理资源的融合,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形成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治理格局。最后,要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打造“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的综合便民服务平台,最大限度方便群众。
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是根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亿万农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一是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强道路、水利、能源,特别是现代物流、信息基础设施等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二是提升农村劳动力就业质量,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从拓展外出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两大空间着手,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三是继续把国家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推动公共服务下乡,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
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要把握住工作重点,还要用好科学方法论,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加强组织领导,有序推进乡村振兴。
一方面,要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体系。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抓好“人、地、钱”等关键环节。
解决“人”的问题,关键要推动两类人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一类是农业转移人口。要围绕推进市民化,“降门槛”,健全落户制度,让有意愿、有能力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增权益”,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保障平等享受权益;“强激励”,通过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和地方政府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两个积极性”。另一类是乡村人才。要围绕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既在“育”上下功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大批乡村本土人才;同时还要在“引”上做文章,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
解决“地”的问题,关键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盘活存量、用好流量、辅以增量,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既要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做好基础性制度安排,还要在新增用地上优先保障,完善农村新增用地保障机制,合理安排农业农村各业用地。此外,还要在存量建设用地上下功夫,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加快盘活利用农村存量建设用地。
解决“钱”的问题,既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也要有金融活水的支持。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乡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还要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支农组织体系,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
另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有序实现乡村振兴。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落实落地,需要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压实责任、凝聚合力。要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落实各方责任。要强化法治保障,把行之有效的乡村振兴政策法定化,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要积极动员社会参与,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乡村振兴参与机制,凝聚全社会力量。
总之,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明确的路线图来保障规划实施。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会期。我们要准确聚焦阶段任务,突出重点、有序推进,同时,还要科学把握节奏和力度,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因势利导、分步实施。此外,全国乡村之间的差异较大,乡村振兴不能搞齐步走,要分类梯次推进,推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乡村有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范文(二):
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调“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这是对党的组织建设实践的科学,也是着眼于新时代党面临的考验和挑战、着眼于党领导人民推进伟大事业的需要对党的组织建设提出的明确要求。
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彰显了组织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从理论上说,党的力量来自组织,组织能使力量倍增;党组织有没有力量,关键在于组织体系是否严密有力。党的组织体系严密,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就能得到强化、战斗力就能得到增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都要靠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去实现。从实践来看,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组织体系建设,形成了世界上任何其他政党都不具有的强大优势,确保党能够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正是依靠严密的组织体系,我们党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之所以能得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关键就是党的组织体系更加严密有力,确保了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新时代,我们还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要更加坚韧、更加强大、更有力量,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
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具有明确的任务和要求。我们要建强党的各级组织,使各级党组织各正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贯通、左右联动,分工合作、步调一致,最大限度发挥好党的组织优势。党中央是大脑和中枢,必须有定于一尊、一锤定音的权威。党的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党组在党的组织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要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发挥好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要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强化党的意识和组织观念,自觉做到思想上认同组织、政治上依靠组织、工作上服从组织、感情上信赖组织。思想上认同组织,就要有坚定的信仰,表现为对党的性质、宗旨、纲领的虔诚信奉,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决拥护,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政治上依靠组织,就要珍惜组织给予的政治生命,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决不搞阳奉阴违,决不拉帮结派搞非组织活动。工作上服从组织,就要在工作上自觉坚决听党指挥,时刻紧绷纪律规矩之弦,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确保党组织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感情上信赖组织,就要把组织当“知心人”,思想问题自觉与组织沟通,重大事项该请示的请示、该的报告,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关键在于落实。必须加强统筹谋划,严格落实责任,切实形成合力。各级党组织书记要牢固树立“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带头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其他班子成员也要履行好“一岗双责”,明确各自责任分工,担当尽责、狠抓落实,把加强组织体系建设的部署全面准确地落实到工作中,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合力。党章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了民主集中制的地位,并对坚持和贯彻民主集中制作出一系列规定,为我们处理好党内各种关系、加强组织体系建设提供了根本制度保证。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就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组织原则,健全贯彻落实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要把纪律作为组织体系建设的重要武器,努力使党的纪律真正成为全党同志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守的铁的纪律,确保新时代党的组织具有强大战斗力。
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范文(三):
内容提要: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最丰沛的精神力量。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是在继往开来中奋力推进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大力弘扬伟大奋斗精神,以实际行动建功新时代,以不懈奋斗创造美好生活。
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在统筹推进“四个伟大”中传承好、发扬好伟大奋斗精神,不断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创造新业绩。
崇尚奋斗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
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伟大奋斗精神深深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勃发于火热的,升华凝结于中国人民日新月异的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引领时代潮流、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
奋斗是中华文明兴盛之源。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革故鼎新、自强不息,建大好河山,垦广袤良田,治大江大河,形成多姿多彩的生活,推动中华文明绵延而旺盛。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历史时期,积累数不胜数的文化典籍,形成丰富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凝聚力。包括丰厚的物质文明和丰富的精神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都是靠奋斗积淀而凝成的结晶。中华文明具“仁者”之寿,汇钟灵毓秀之智,归根结底在于中华民族具有一往无前、同心奋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品质。
奋斗是立党立国之基。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历史和实践都表明,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在逆境中奋发、在奋斗中自强的历史。伟大奋斗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最闪亮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精神密钥。
奋斗是“两个伟大革命”之魂。习近平同志指出,今天,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在我们广袤的国土上继续书写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奋斗的历史新篇章!这“两个伟大革命”,不仅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而且明确了为之奋斗的精神状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不平凡的奋斗历程证明,中国共产党不仅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自我革命。精神在、魂魄在,力量就在,生机就在。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精神、革命斗志,永不懈怠、一往无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自信。
理解把握伟大奋斗精神的内涵实质
从历史和实践角度看,伟大奋斗精神不是一天炼成的,是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组成的,进而形成一个可以长久滋养后人的价值谱系。我们要理解把握伟大奋斗精神的内涵实质,不断用它来增添动力、激发活力,锐意进取、奋发有为,谱写新时代奋斗者的壮美华章。
百折不挠的斗争品格。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顽强斗争精神的伟大民族。从威武不能屈,到粉身碎骨浑不怕,再到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品格之中。5000多年来形成的中华文明孕育于斗争之中,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胜利、建设的成就、改革的推进都是靠斗争拼出来、干出来、闯出来的。斗争绝非庸俗意义上的为利益而斗、为私利而争,而是直面前进道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动真碰硬、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状态,闯关夺隘、善作善成的意志品格,不断攻坚克难,推动各种问题的解决。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坚决战胜一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和自然界出现的困难和挑战,就一定能为伟大奋斗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艰苦奋斗的自主精神。从革命战争年代的翻雪山、过草地,到深化改革开放的啃硬骨头、涉深水区,都充分表明能吃苦、肯吃苦、艰苦奋斗是我们党永远都不能丢的光荣传统。我们所推崇的艰苦奋斗,不是抑制人们正当的物质追求和精神享受,而是一种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一种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自主精神。艰苦奋斗才有出路,自强不息方有前途。中国这么大的体量,不能指望依靠别人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不能拄着别人的拐棍走路,必须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扎扎实实做好我们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求新求变的创新追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崇尚创新创造的民族。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文明成果、开拓性的制度创设以及思想争鸣、文化繁荣的价值体认,都是中华民族发扬创新创造精神的生动体现。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华民族依然需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以更加强大的创新劲头去开创新生活、创造人间新奇迹。我们要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成为民族坚强奋斗的亮丽底色。
建功新时代需要永葆伟大奋斗精神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进入新时代,我们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不忘初心、接续奋斗,建功新时代、兴业新时代。
树立奋斗志向。有志向,就能心怀远大、胸怀梦想;有奋斗,就能登高望远、行稳致远。奋斗是艰辛、长期、曲折的,具有传承性和时代性。一个对奋斗有着清醒认知的政党,才会在时代进程中永葆先进性;一个对奋斗执着坚守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当今时代,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更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必须看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离不开持之以恒、充满韧性的伟大奋斗。
提升奋斗本领。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只有能力拔节生长,奋斗才能永不止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靠的是敢奋斗、能奋斗、善奋斗的党员干部队伍,靠的是不断提升的奋斗本领。因为奋斗,才有本领不够的危机感;因为奋斗,才要一刻不停地增强本领。要注重增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本领,特别是进一步增强“八个本领”,做到既政治过硬又本领高强。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敢于走出舒适区,勇于超越自己,自觉把练就高强本领作为必修课,切实掌握实干巧干、肯干会干、创新创优的方式,把各项工作往好里做、往深里做、往实里做。
保持奋斗姿态。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习近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前进道路上,有需要攻克的“娄山关”“腊子口”,也有各种苦难和曲折;有发展中的问题,也有发展起来后的烦恼;有长久以来两种制度的全球较量,也有世界变局中的风险挑战甚至阻力障碍。要在这条充满艰难险阻的路上走下去,依然需要恒心、决心和毅力,需要激扬始终奋进在时代潮头的精气神。奋斗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主要体现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干出来”的奋斗姿态与奋斗作为。在这个属于奋斗者的新时代,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在百舸争流中劈波斩浪、在千帆竞发中勇立潮头,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美好的明天。
提炼和展示优秀传统文化范文(四):
让中华优秀焕发时代光彩,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提炼是前提,展示是手段,把两方面都做好,才能展现中华文化独特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
提炼精神标识不是标新立异,而要回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激活文明传统的精神内核,为走好脚下的复兴之路提供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绵延5000多年,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一次次回溯文明源头,一代代传承文化命脉。春秋时期,孔子用“仁”激活西周“郁郁乎文哉”的礼乐文明;以朱子为代表的宋儒高举“天理”旗帜,为传统生活方式奠定坚实的哲学根基;明朝中后期,王阳明用“致良知”唤醒个体的道德自觉。先哲们立足各自的时代,不断提炼精神标识,勇敢应对问题与挑战,用思想和智慧之光照亮世道人心。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顽瘴痼疾要治。问题越繁杂,挑战越严峻,越需要我们站稳中华文化立场,以礼敬和自豪的态度对待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
提炼精神标识需要号准当今世界的复杂脉象。目前,全球发展失衡现象严重,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数字鸿沟、公平赤字问题凸显。解决这些难题和纠葛,路在何方?对此,中国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义出发,贡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贡献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正在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动荡不安的国际社会提供稳定之锚。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厚的思想养分。
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提炼精神标识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还要用雅俗共赏的呈现手法将其展示出来。在古代中国,通过评书、戏曲等艺术形式的“高台教化”,传统价值观念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百姓心灵、维系着社会秩序。今天,展示精神标识也应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适应他们的思维和表达习惯,运用先进传播手段,让其看得懂、听得进、领会得透。在这方面,《中国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电视节目就是有益探索。
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和话语体系。寓抽象哲理于具体细节中,寓理性说理于感性素材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习近平同志在对外交流中,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潜移默化,滴水穿石”三组成语,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如何保持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把法国“一点又一点,小鸟筑成巢”和中国古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联系在一起,让人耳目一新、印象深刻。只有深入文明的脉络和细节,用受众能理解、好接受的方式来展示,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广为人知、真为人懂、深为人信。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中华文明就能为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